原初黑洞(primordial black hole,PBH)是一種假想黑洞類型,理論指出原初黑洞並非經大質量恆星引力塌縮形成,而是宇宙大爆炸後最初一小段時間內,因局部區域高密度漲落而直接塌縮形成,能保持穩定直至今日,可能是超大質量黑洞「種子」,並能解釋暗物質起源,是暗物質與早期宇宙物理關鍵假說,承受多種觀測嚴格檢驗。
原初黑洞若存在,雖然只佔全宇宙暗物質一小部分,但對宇宙演化產生重要影響。
韋伯太空望遠鏡已在宇宙再電離時代觀測到一組神秘「小紅點(LRD)」,出現於大爆炸後僅 6 億年,這類特徵通常被認為是早期宇宙孕育黑洞快速成長的嬰兒星系,然而英國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家 Ignas Juodžbalis 領導的國際團隊首次直接測量其中一個小紅點天體質量,發現名為 QSO1 的天體質量相當於太陽 5,000 萬倍,很可能是理論上的原初黑洞。